西安浐灞生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19-05-09 13:50 来源: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西安浐灞生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生态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加快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是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加速发展阶段,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西安浐灞生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国家、省、市“十三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生态区“十二五”发展实际编制,重点阐明“十三五”时期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重点任务,是科学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是生态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 抢抓发展机遇 实现跨越发展

全面总结生态区“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研判“十三五”发展机遇和挑战,抢抓西安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的新机遇,立足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定位,推进新常态下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生态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先导区为目标,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为基础,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为支撑,在经济实力、生态文明、对外开放、城市功能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生态建设亮点纷呈。积极落实西安市“八水润西安”工程,完成浐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建设“花园浐灞”,建成西安世博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五个生态公园,为西安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作出重大贡献。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区域鸟类种类由63种增长为205种,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率先在西安市开展绿道建设、再生水利用等生态示范工程。生态品牌塑造成绩斐然,实现了从生态重灾区向生态补偿区转型,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示范区、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地区1,获联合国“全球城市最佳绿色变革经典案例奖”。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浐灞,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成为陕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体平台。成功举办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人展示了“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接待海内外游客1572万人次,创历届世园会之最。西安领事馆区获批,联合国人居署项目办公室、上合组织环保中心西安办公室落户生态区,汉诺威国际学校项目正式入区,对外交流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成功举办2011、2013、2015三届欧亚经济论坛和2013第四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加快了国际化元素聚集,提升了国际合作水平。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生态区实现GDP 53.95亿元2,年均增速13%。“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实现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23亿元,引进资金累计实现378亿元。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实现146亿元。生态区各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西安金融商务区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聚集区,金融机构、金融后台、金融要素市场等60个项目入驻。建成浐灞麦德龙、迪卡侬等连锁商超。浐河旅游休闲带、灞河滨水景观带基本形成。生态区以点带面、带状发展的商贸业形态初具雏形。

专栏1 浐灞生态区2015年主要指标增速对比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空间开发格局逐步向东、北、南拓展,与主城区完成交汇融合。形成“六纵十二横”3的路网体系,水、电、气、暖、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四座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建成无线数据采集、监督中心受理、协同工作等九大“数字城管”标准子系统,对区域100余条道路进行网格化管理。建成浐灞一小、二小、完全中学、欧亚中学等10所中小学,新建浐灞一中、丝路学校两所民族学校,区内基础教育事业居于全市开发区领先地位。区内人口呈快速增加趋势,生态区户籍人口达15万,常住人口达41.7万,较2010年增长49.4%。建成浐灞半岛和恒大名都两个社区,结束了生态区“无社区”历史。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生态优势尚未得到有效转化,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未能同步发展,区域核心产业尚未形成,城市功能有待完善。这些问题既是我们发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专栏2“十二五”发展经验   坚持生态立区。坚持“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理念,以生态治理为切入点建设生态文明,持续开展河流治理,形成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机制。   立足国际视野。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以对外开放为主线,以欧亚经济论坛为平台,以国际组织、国际化展会、赛事为支撑,加速国际化元素聚集。   强化项目支撑。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以商引商,以“服务企业是职责,促进发展是义务”为宗旨,优化投资环境,实现产业的高端高质。   创新发展模式。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定位,创新机制,注重行政区和开发区的协同发展,坚持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走以绿色GDP为引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西安建设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生态区作为西安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战略规划》、《西安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发展规划》两项规划为浐灞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描绘出宏伟蓝图。

绿色发展理念助推区域生态优势转化。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浐灞生态区作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地区,为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多规合一等方面提供了难得机遇,有利于生态区加快先进要素集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

创业创新发展战略有利于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西安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有利于生态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品质西安”有利于国际生态新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品质、宜居环境品质等六大品质是西安城市发展建设的目标,为浐灞国际生态新城发展指明方向。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社会事业配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和发展后劲。

纵观全球、全国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生态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压力和挑战。国内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对生态区土地征收、财政收入、资金供给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壮大实体经济难度加大。“五区一港两基地”及西咸新区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老城区改造建设也不断发力,这些都对生态区的产业、资源、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形成直接竞争。

综合研判,我区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压力与动力共存。在坚持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十三五”时期,生态区处于适应新常态的调整期、产业集聚发展的跨越期、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的提速期和全面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的关键期。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以打造国际生态新城为总体目标,坚持“生态化、国际化、产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导向,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欧亚交流合作,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品质,着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发展,把生态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欧亚合作引领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先导区。

“十三五”时期坚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突破:

——坚持生态立区,实现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个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高标准打造宜居宜业、智能低碳的生态新区。

——坚持国际合作,实现开放发展。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目标,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谋共赢,打造连接东西、联通欧亚、接轨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交流新平台。

——坚持产城融合,实现协调发展。严格按照“以绿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统筹规划城市空间,进一步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加强区域联动,提升综合发展实力。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优化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共管,促进城市高效有序运行,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坚持改革引领,实现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招商引资创新、人才机制创新,形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第四章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建成西北涉外领事馆聚集区、西安金融商务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和丝路国际会展城区,以“四区三园两带”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提升、城市提质、生态提档、开放提速”四大战略,区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新范例、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对外开放合作开创新局面。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突破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实现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亿元;财政总收入实现1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3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左右,突破90亿元。现代金融、会议会展、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形成总部聚集、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区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价值显著提升,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生活模式广泛传播。生态用地控制比例达到28%,湿地保有量达到1300公顷,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数达到60分,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2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5%,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0%。

公共服务持续改善4。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建标准化幼儿园8所,建设学校10所,新建国际学校2所,引进医疗机构4家;社区建设基本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新建社区用房15处,住区品牌影响力和社区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推进,西安领事馆区、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建成使用,国际合作要素明显集聚,外事交往活动成果显著。承办国际交流活动次数达到10次/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家,引进涉外机构达到20个。

专栏3生态区“十三五”发展指标体系5

指标名称

“十二五”末

“十三五”末

属性

目标值完成值目标值增速

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53.9510012%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1015.5234.0317%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80423.58105320%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7.265515%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550499015%预期性
其中: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35
预期性
会议会展业增加值(亿元)

30
预期性
生态旅游业增加值(亿元)

8
预期性

生态指标

生态用地控制比例(%)

28

约束性

生态服务价值保持率(%)

1.3

预期性

湿地保有量(公顷)

1300

约束性

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天)

255

约束性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00

约束性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25

预期性

城市再生水综合利用率(%)

45

预期性

垃圾分类收集率(%)

30

预期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数(分)

60

预期性

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100

约束性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2

约束性

新增绿道公里数(公里)

≥200

约束性

绿色交通出行比例(%)

≥70

预期性

清洁能源使用率(%)

90

预期性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5

约束性

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75

预期性

生态环保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

15.5

约束性

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

98

预期性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5

预期性

社会指标

常住人口6(万人)

60

预期性

新建标准化幼儿园(所)

8

预期性

建设学校(所)

10

预期性

新建国际学校或附设国际班(所)

2

预期性

引进医疗机构(家)

4

预期性

新建多功能运动场(处)

10

预期性

新建社区用房(处)

15

预期性

区域R&D经费支出(万元/年)

200

预期性

对外合作

承办国际交流活动次数(次/年)

10

预期性

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家)

20

预期性

引进涉外机构(个)

20

预期性

“走出去”企业(家)

20

预期性

第五章 发展布局

合理规划空间结构。按照建设“紧凑城市”的要求,构筑“滨水休闲内环线、宜居宜业中环线、生态秀美外环线”三大环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见附件1)。

——滨水休闲内环线。北至北绕城,南至西临高速,东至世博大道,西到广运潭大道。

——宜居宜业中环线。北至郑西铁路,南至咸宁东路,东至东绕城,西到东二环。

——生态秀美外环线。西起西铜公路,东至西康铁路,北临渭河,南抵雁长交界。

科学界定功能分区。根据生态区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吸引人口居住的需要,继续坚持“大疏大密”的布局思路,按照“中部兴业、南北秀美”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在以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为主要功能的中部区块上,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引导土地集约利用;在承担生态保育的区块营造具有生态保育和休憩功能的南北域绿色开敞空间,形成适度分散的空间结构。

——中部兴业。由金融园区、商贸园区、总部园区和世园园区构成中部片区,以产业发展为主要功能,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聚集,提高生态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

——南北秀美。南北两端的雁鸣湖和湿地园区,以生态保育和涵养为主要功能,依托河流、湿地、绿地、滩涂等生态空间,构建“大水大绿、滋润古城”的城市风貌和发展格局。

第二篇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经济发展品质

把握“大金融、大商贸、大文化、大健康”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实施“互联网+”战略,坚持以集约化、专业化园区为龙头,按照“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产业重点,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构建城市发展新增长极。

第六章 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以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为牵引,发挥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西安领事馆区平台优势,充分挖掘区域生态景区资源潜力,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会议会展、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三大支柱产业规模和实力显著增强,增加值达到73亿元,在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加凸显。

——现代金融业。加强与欧亚各国及丝路沿线国家、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及国内民间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放大现代金融业的聚集资金、配置资源、信息支配等功能。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构建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投资、产业基金、资金交易和票据中心、银行卡中心、互联网金融等多层次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建设生产要素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促进金融资产证券化。发展金融博览、金融文化旅游、金融培训、金融会议等金融商务配套服务产业,形成总部聚集、业态丰富、创新度高、特色鲜明的金融服务产业格局。

专栏4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节点20172020
产业定位

辐射丝路的西部金融中心、西安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发展目标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9家以上   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3亿元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10家以上   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亿元
关键环节

Ø注重构筑金融生态,加快法规制度、监管体制、政策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软环境建设;

Ø以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为目标导向,加强金融创新,开展各类专项金融服务,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科技提升生态区金融业发展水平;

Ø积极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符合经济新常态要求、符合生态区比较优势的新型金融业态;

Ø加强引进高层次的金融创新人才,加大对人才吸引政策的优惠力度。

主要布局

重点金融项目集中布局于西安金融商务区;

加强生态区内各主要商贸、办公、人居区域的金融服务机构和网点建设。

——会议会展业。以“立足西安、辐射西部、服务中国、面向欧亚”为发展定位,依托欧亚经济论坛和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会展活动集散中心。积极申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的举办权,引进国内外特色会展品牌、大型专业展会和高端会议,大力发展国际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能源合作、旅游文化、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教育等特色主题会展。争取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商品展落户生态区,加强与国家级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合作,引进国家级专业化国际博览会。丰富会展内容,拓展会展内涵,形成浐灞特色大会展发展模式。促进会展场馆设备租赁、工程设计、广告宣传等会议会展配套产业蓬勃发展。

专栏5会议会展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集生态化、国际化、智慧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会展集散基地

发展   目标完成丝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   举办各类会议和会展20-25场   实现会议会展业增加值14亿元举办大型展览不少于10个   举办大型会议100场以上   实现会议会展业增加值30亿元
关键   环节

Ø以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带动提升生态区会议会展业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

Ø不断提升欧亚经济论坛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集中资源将欧亚经济论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论坛;

Ø以有影响力的会议会展为基础,加大创意策划、广告宣传、会议服务、会展信息、会展产品营销、会展地产等会展配套和周边产业发展,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会议会展业全产业链。

主要   布局

集中于欧亚国际合作区。

——生态旅游业。将生态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以创建浐灞国家生态旅游品牌为目标,完善区内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创新旅游模式,发展智慧旅游。递进式开发休闲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沿浐灞河两岸建设休闲节点,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生态观光、历史人文重塑、会展旅游服务、丝路文化体验和滨水休闲娱乐游。

专栏6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发展   目标创建2-3个4A级景区   实现旅游业增加值5亿元   各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创建西安世博园为5A级景区   实现旅游业增加值8亿元   各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
关键   环节

Ø以“提升存量、做优增量”的发展思路,整合提升现有生态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的经济属性、发挥生态旅游的文化属性、注重生态旅游的生态属性;

Ø加大旅游产品创新、旅游服务模式创新、旅游经营模式创新,突出生态区旅游产业的“生态”特色,将创新作为提升生态旅游经济效益,延长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通过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Ø提高生态旅游的可参与性和体验度,从重观光向重娱乐转变,提高生态旅游产业的经济效应。

主要   布局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和周边区域发展生态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

世博园和广运潭公园发展集生态观光、主题旅游、体验游乐的综合旅游园区,共同形成核心旅游组团;

雁鸣湖生态湿地公园、滋水公园、桃花潭公园主要满足居民假日休闲游;

浐灞三角洲、灞河沿岸和浐河沿岸发展沿岸漫游经济;

以欧亚经济论坛、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区域发展丝路文化游。

第七章 培育扶持主导产业

加快建设区域核心商圈,促进发展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引领产业创新,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到2020年,主导产业的整体规模更加壮大、产业带动性更加突出。

——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互联网+”理念的运用,重点培育和发展大数据存储交易、数据分析、物流信息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发展新能源、大气治理、水污染防治、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低碳产业示范区。

专栏7新兴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西部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展示及应用基地

发展   目标累计完成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投资2亿元   建成1-2个新能源产品研发中心累计完成大数据和云计算中心投资5亿元   建成3-4个集产品研发、检测、展示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孵化器
关键   环节

Ø找准定位建设能与生态区整体产业体系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新兴产业;

Ø充分考量新兴产业的短期高风险、长期高潜力的发展特点,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指导、信息提供、配套建设等相关支持;

Ø建立关于新兴产业的专项金融解决方案,创新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和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主要   布局

集中于欧亚国际合作区。

——文化创意。以浐灞河流域生态水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聚集文化艺术资源,构建滨水文化娱乐休闲中心。紧抓文化产业发展契机,引导社会力量以产业孵化器、文化创客中心、创意工作室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广告、图书、设计、影视等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充分发挥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数字出版基地产业优势及引领作用,支持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鼓励和支持规模化数字出版、数字图像、游戏娱乐、数字媒体等产业,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

专栏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西部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发展   目标培育2-3家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培育5-8家有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   扶植1-3家文化创意企业在新三板或创业板上市
关键   环节

Ø重点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完善产权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搭建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Ø重点关注对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示范产业;

Ø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配套设施、产业园区、孵化器、融资平台等外部环境建设;更加注重提升政府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用开放的理念和科学的指导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发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氛围。

主要   布局

集中布局在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

——商贸物流。完善现有居住区商业网点建设,合理布局大型高端商业综合体,以东二环、东三环商业带、浐灞奥莱商圈、地铁3号线、雁鸣湖商业带为重点,创建商业特色示范街区。以东大物流园、中储商贸城为基础,积极扶持培育本土商贸物流企业,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物流、汽车贸易、钢材物流、五金机电等为特色的物流交易中心,建设现代智能化物流产业基地。

专栏9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西部知名的现代化、智能化商贸物流产业基地

发展   目标建设2-3家商贸综合体建设5-8家商贸综合体
关键   环节

Ø在商贸和物流中心的建设上必须做到科学选址,充分发挥商贸和物流项目的服务和带动功能;

Ø提升传统物流,建设新型物流;

Ø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物流科技、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人才六大支撑。

主要   布局

东二环和地铁三号线之间带状区域;

长鸣路汽贸商业带;

在涉外商务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第八章 做精做细特色产业

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宜居、宜创业的城市新区,积极发展涉外商务、健康养老和科教体育,做精做细特色产业,完善具有生态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更加明显、高端人才更加集聚。

——涉外商务。以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为契机,集中发展高端酒店群、涉外办公培训、签证等外事综合服务,积极引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国际社区,将高端涉外商务产业打造成为生态区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专栏10涉外商务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立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定位、引领西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涉外商务中心

发展   目标引进5-6家涉外机构引进15-20家涉外机构
关键   环节

Ø坚持高端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的发展导向;

Ø着重建立涉外商务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与其它产业的互通,引领高端服务业发展。

主要   布局

西安领事馆区和浐灞三角洲区域为主要发展区域。

——健康养老。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加快世博园、湿地公园区域范围内的康体型医院、设施、养老型服务机构、康复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吸引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多种形式投资健康养老事业,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提供规范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形成集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养老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服务业。

专栏11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西部知名的康体养生基地

发展   目标建设1-2家专业养老、康复机构建设6-8家专业养老、康复机构
关键   环节

Ø严格制定养老产业引入规范化标准,推进区内各类养老组织和机构规范化服务与管理,建立有关部门定期安全监督评估制度。以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理念发展养老产业;

Ø鼓励推广PPP、众筹等符合康体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新型产业投融资模式。

主要   布局

健康养老产业主要集中在丝路健康产业园和国家湿地旅游度假区。

——科教体育。推进科技馆、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浐灞河沿岸绿道网建设。以“世博园”健康跑、国际自行车赛等为基础创建一批有影响力、带动性强的特色体育品牌,积极打造生态区特色文体活动。大力发展体育健身、水上竞技及表演,探索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商贸等新兴体育业态。

专栏12科教体育产业发展路线图

时间   节点20172020
产业   定位

西部知名的休闲养生基地

发展   目标一年举办规模性特色体育赛事次数7-8次一年举办规模性特色体育赛事次数10-15次
关键   环节

Ø以特色体育赛事和活动推进体育设施和场馆建设,激发民众体育锻炼热情,带动体育休闲产业发展;

Ø鼓励推广PPP、众筹等符合康体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新型产业投融资模式。

主要   布局

在世博园、灞河流域及沿岸发展赛事体育;

在五大生态公园发展群众体育;

在丝路健康产业园发展体育周边产业和体育中介服务;

在欧亚国际合作区发展电子竞技产业;

在世博园及周边建设省级科技馆、科技中心、科普基地。

第九章 加快建设产业园区

按照“四区三园两带7”产业布局,集中发展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加快发展西安金融商务区和西安领事馆区,为生态区产业的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专栏13重点产业园区总体布局图

——西安金融商务区。占地约7800亩(见附件2)。以国开行、宝能金融城等项目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兴金融和绿色金融业态,发行绿色债券,创建全国绿色金融试验区。丰富引入机构层次,建设中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建立西部碳排放交易所,搭建区域金融要素平台。建设金融博物馆和金融孵化器,构建金融商务配套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园区总投资约200亿元,拟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00家左右、现代服务外包企业100家左右、商务机构1000家左右。

专栏14 西安金融商务区重点项目   深圳宝能集团金融城项目:投资约120亿元;建设集金融机构、商务写字楼、配套商业等诸多业态于一体的、高档次、统一风格的金融中心。   金融押运及银行票据服务基地项目:投资约1.2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按照《公务用枪配备办法》规定,为军工、金融、国家重要仓储系统和大型水利、电力通讯工程、机要交通系统等依法配备公务用枪单位提供武装守护、押运服务。   长安银行后台项目:投资约4亿元;拟建成西部城市商业银行计算机联盟后台服务基地。   陕煤金融中心项目:投资约15亿元;重点搭建金融产业发展平台,整合陕煤集团公司的各类金融机构,统一规划,集中办公。   西部证券项目:投资约3.5亿元;建成后将作为西部证券集公司办公、证券、银行、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   希格玛国际金融广场项目:项目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总部及商务写字楼、商务酒店、酒店配套设施等。

——西安领事馆区。占地约610亩(见附件2)。“十三五”时期,集中建成4-10座领馆及功能齐全的服务配套设施。以浐灞外事大厦、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为基础,重点发展涉外办公、跨境旅游服务、跨境电子商务、培训机构、留学机构、国际学校等产业。依托欧亚经济论坛影响力,吸引“丝绸之路”沿线更多国家在西安优先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努力建成集领事办公、国际商务、国际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国际交流核心区。力争到2020年,园区总投资约50亿元,拟引进企业30家左右。

专栏15 西安领事馆区重点项目   使领馆项目:投资约20亿元;建成统建馆,自建馆;外事服务大厦、涉外商务中心及外交公寓、国际学校等服务配套区。   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投资约12亿元;拟建成西安重要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承载丝绸之路国家政府之间、商务机构间、企业间、留学人员在西安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欧亚国际合作区。占地约9315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6354亩(见附件2)。发挥灞河右岸独特的环境优势,放大欧亚经济论坛品牌效应,建成丝路国际会展中心,打造欧亚大道高星级酒店群、灞河右岸滨水休闲旅游商业带。力争建设成为集会议、展览、旅游、商贸等于一体的“西部会展之都”,将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打造成为欧亚合作引领区。力争到2020年,园区总投资约300亿元,拟引进企业100家左右。

专栏16 欧亚国际合作区重点项目   丝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项目拟选址于灞河东路与世博大道之间,包含世博园及东三环以西片区,紧邻地铁三号线香湖湾站,规划用地面积为6.16平方公里。   高星级酒店群项目:投资约10亿元;项目沿欧亚大道两侧布局7家高星级酒店。   西安国际游憩商业区项目:投资约10亿元;重点发展休闲娱乐、艺术创意、商务会展、购物餐饮、生态居住等业态。

——国家湿地旅游度假区。占地约6130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1803亩(见附件2)。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基础,重点发展旅游餐饮、节庆活动、康体养生、水上休闲、影视娱乐、水上竞技等产业。力争到2020年,园区总投资约100亿元,拟引进企业100家左右。

专栏17 国家湿地旅游度假区重点项目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提升项目:投资约10亿元;在丰富完善生态观光旅游服务及接待设施基础上,重点对景区及周边经营性项目进行开发。   北翼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约5亿元;对湿地公园周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构建旅游休闲产业链条,兑现区域经济价值。   湿地旅游开发项目:投资约7.8亿元;以湿地公园为核心的湿地全产业链开发。

——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占地约3500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2000亩(见附件2)。以丝路创意梦工场、华海酒店等项目及配套建设为基础,以文创产业孵化和原创艺术的创、展、销为先导,重点发展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图书出版、数字影视生产、动漫网游开发、网络文化;广告创意、工艺美术设计等产业,创建小微企业孵化基地,打造集文创产业孵化、展览、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浐灞创客空间”。力争到2020年,园区总投资约85亿元,拟引进企业150家左右。

专栏18 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重点项目   丝路国际创意梦工场:投资约5.7亿元;项目位于生态区核心地带,毗邻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总规划用地面积约169亩。   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孵化器项目:投资约2亿元;发展数字出版印刷、互联网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相关产业,辐射带动传媒广告、创意设计、会议服务等文化服务业。   影视产品后期制作基地项目:投资约2亿元;以文创产业孵化和原创艺术的创、展、销为先导,形成新的影视文化产品后期制作基地。   大数据处理中心项目:投资约5亿元;建设浐灞大数据处理中心,引进大型数据处理公司。

——丝路健康产业园。占地约6380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5040亩(见附件2)。立足世博园品牌优势,以宝能康体中心、尚水街、世园村等项目为基础,打造以健康养老为龙头,集医疗、养老、休闲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为西安市、周边地市外籍及高端人群提供优质配套。力争到2020年,园区总投资约70亿元,拟引进企业50家左右。

专栏19 丝路健康产业园重点项目   设立三级甲等医院:投资约5亿元;按照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建设标准设置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和康复等功能。

——世博文化体验园。占地约4525亩(见附件2)。依托世博园生态资源优势,发挥世园集团市场化运营能力,重点发展国际文化节、国际创意文化博览会、时尚文体活动、婚庆创意策划、艺术餐饮等产业。力争到2020年,园区总投资约50亿元,拟引进企业50家左右。

专栏20 世博文化体验园重点项目   尚水街项目:投资约8亿元;位于地铁三号线香湖湾站出口附近,项目开发占地约90亩,水域面积约50亩,空间总面积约7.2万平方米。   水世界主题公园项目:投资约3.7亿元;旨在打造成为西北知名旅游目的地、陕西省及西安市学校课外教育基地、旅游培训基地。   世园罗曼小镇:投资约2.5亿元;项目位于世博园得宝门停车场区域,一期项目占地面积42.6亩。

——东二环商贸带。占地约1798亩(见附件2)。以老工业区遗址、安西王府遗址、中储商贸城为基础,重点发展民俗特色休闲、特色餐饮、特色购物、工艺美术展览、文化艺术品交易、历史文化旅游等产业。力争到2020年,商贸带总投资约20亿元,拟引进企业30家左右。

——长鸣路汽贸商业带。占地约1000亩,其中可开发利用面积730亩(见附件2)。借助地铁5、6号线的便利交通,以和记万佳、二手车交易市场为基础,以绿地国际城、暖山康城等为人流招引,重点发展商贸购物、特色餐饮、酒吧、音乐吧、电子娱乐创意体验吧、绿色骑行俱乐部、汽车零配件周转、二手车评估检测等产业。力争到2020年,商业带总投资约30亿元,拟引进企业30家左右。

第三篇 持续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区域全方位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努力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经济发展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生活空间宜居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第十章 持续优化自然生态环境

合理划定生态红线。全面分析浐灞生态环境、开发现状、规划布局以及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开展区域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制定《浐灞生态区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将区域绿地、湿地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生态资产核算等有关工作纳入常态管理,运用制度手段严守生态红线。

全力打通生态廊道。以生态区“水”和“绿”为核心元素,建设浐灞河功能性生态廊道,构建山、水相连的生态骨架。将秦岭与浐、灞、渭三河有机融合,形成连接“秦岭—渭河”、贯穿西安市区东部重要的生态廊道。将秦岭生物流引入城市,充分发挥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污染物消减、水土保持、调蓄水源等功能,有效改善区域乃至西安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发挥浐灞生态区生态涵养作用。

建设水生态文明示范区。有效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做好各项水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管理工作。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安全集约型的供用水体系、完善的水生态保护体系、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互补共赢。

加强区域生态品牌营销。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欧亚经济论坛生态分会等生态品牌,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挖掘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加强宣传营销,推动欧亚各国在生态领域的多边合作,有序开展生态论坛、生态教育基地、生态示范创建等工作,确保生态区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引领地位。

第十一章 大力建设优美宜居环境

建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依托世博园、国家湿地公园、雁鸣湖、桃花潭、广运潭公园等重点生态项目建设,形成城市公园、浐灞河水系和特色景观大道为主的绿色网络。完善管理制度,大幅提升绿地质量及数量,改善生态区特色风貌,提高公园服务能力,加快绿色小区建设。推进城市绿道网建设,用绿道联通公园、河流、广场、商区、学校、交通枢纽等重要节点,方便居民出行游憩,让城市融入自然,让绿色融入生活。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网络,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监测;开展部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繁殖、种群恢复研究,拓展鸟类驯化繁育,基本形成以繁育、养殖、野化放归和迁徙通道、栖息地保护与恢复为中心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体系。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以小区住宅屋顶绿化、区块雨水管网铺设、雨水收储等方式开展海绵小区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湿地等自然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雨水管渠系统等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完成雁鸣湖公园、广运潭公园透水绿地广场建设;恢复三角洲水系,优化三角洲雨水管网。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对雨水资源的吸收、蓄渗、净化和再利用能力,将生态区建设成为会自主呼吸的海绵城区。

推进再生水利用体系建设。将再生水利用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逐步实现四座污水处理厂组网并联、全区域综合利用。加快再生水管网及生产设施建设,使区内工业冷却、道路保洁、车辆洗涤、建筑施工、绿化养护、环卫设施及景观水体全面使用再生水,推进再生水的资源化、效益化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再生水市场化运营。实现每年新建再生水管网15公里,年新增再生水使用量不低于150万吨。

开展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按照《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深入进行国际交流,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可再生部分分类收集利用、有毒有害垃圾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生化处理以及绿植垃圾资源化等建设工作。努力建成分布合理、高效运转的垃圾分类收集清运体系、灵活有效的管理模式以及完善、全面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引导全区居民广泛参与,逐渐形成具有浐灞特色的绿色低碳生活模式。

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有效推动污水余热利用工程建设,开展干热岩、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努力提高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力,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制定鼓励措施,引导企业自主研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推进以区域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为热源的分布式供热系统建设。

持续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完善市政雨、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后续能力建设,加强治污减霾网格化管理,持续做好治污减霾工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及建设标准,系统整合环评、三同时等审批关口,确保入区建设项目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相关建设标准,确保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环境监测站三级站。

第十二章 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落实辖区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加快充电桩(站)、立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扩大浐灞旅游公交线路,大力推进区域自行车道、绿道等慢行道的改造提升,注重“互联网+”技术在公交领域的应用,形成绿色、节能、智能的公共交通体系。

推进绿色建筑普及。健全绿色建筑发展推广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绿色建筑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绿色工程档案。细化绿色建筑标准和建设要求,逐步改造提升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建成项目,新开工建设项目达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落实低碳指标体系。在项目审批、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环节,落实土地利用、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固体废弃物利用、城市环境、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产业发展及社会和谐等方面10项控制大类41项控制小类的低碳指标体系,使浐灞成为全省低碳示范基地。

第十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创新开发区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细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资源开发节约利用。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开展全区生态资源系统调查,按照资源种类建立西安浐灞生态资源档案库,包括水资源、林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定期对资源档案进行更新,确保数据变化能真实反映区域生态资源保护进展。

加强生态评价考核机制建设。强化绿色发展,建立科学治理体系,实行目标责任制,将资源能源利用、科技应用水平、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纳入区域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党政干部能力考核体系。

专栏21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   灞河广运潭整治提升工程:投资约3.5亿元;开展灞河A号坝至北三环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广运潭文化公园,增加水面面积。   浐河城市段生态及景观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投资约8.7亿元;构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内河景观,将浐河打造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第一条城市河流。   污染减排工程:投资约5亿元;加快雨污水管网建设工作,协调完成第五、第十、第十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工程:投资约0.5亿元;开展生态监测、生态繁育中心、生态科研中心建设,以人工野化放归及招引为内容建设动物繁育中心,启动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工作。   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10亿元;按照海绵小区标准新建小区,开展透水交通路网、透水绿地公园广场建设,提升城市水系及防洪排涝体系。   重点用水单位和示范项目建设:投资约5亿元;实施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滋水公园等大型河湖的水系补水,实现太华、嘉晟等供热单位冷却水使用再生水,积极推进再生水自助洗车示范项目。   西安金融商务区再生水集中供热项目试点工程:投资约2亿元;在西安金融商务区第三污水处理厂内建设污水源热泵集中供热供冷机房、污水换热机房,建设区域供暖管网以及相应的控制及检测系统。   分布式供热系统工程:投资约5亿元;以第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加快落实区内第五、第十、第十二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规划的调整,积极推进干热岩、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绿色建筑普及工程:投资约1亿元;采用太阳能光热、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电梯、中央空调等全面采用低耗能系统。

第四篇 全面融入一带一路 打造欧亚合作高地

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牢牢把握好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时代契机,加快建设西安领事馆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充分发挥欧亚经济论坛平台优势,突显领事、会议会展、文化交流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产业、科教、文化、贸易等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第十四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设。积极落实省市“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以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为重点,完善对外开放载体功能。借助联合国人居署项目办公室、上合组织环保中心西安办公室之力,努力争取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丝路沿线其他国家在生态区设立领事馆,努力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建设面向欧亚地区的合作交流平台。

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贸易、投资、新兴产业、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互联互通,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重点建设项目,促进欧亚国家广泛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全方位经济合作示范带动效应。

提高区域品牌知名度。加强品牌宣传工作,积极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会展、论坛和会议,提高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拓展品牌影响力为导向,加强企业合作,促进融合发展,实施生态区国有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及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品牌识别系统和品牌管理机制,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推动区域内外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城市环境统筹整治、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加强与行政区、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协同合作,探索合作共赢机制,提高生态区示范效应。

第十五章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开展特色主题招商。紧密关注国内外服务业转移趋势和特点,积极研究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趋势,加强项目研究、策划与论证工作,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项目进行高标准策划。开展针对金融、欧亚合作、会议会展、各类孵化器等行业的专业招商、对口招商,吸引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入驻。结合金融业发展新特点,同步利用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工具,尝试开展小微金融孵化,支持金融创业创新。

丰富招商引资方式。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以突出主导产业、聚焦重大项目、围绕重点区域为原则,以行业龙头企业或具有产业园区运营经验的开发商为发力点,积极从外引、向上争、朝内挖,以大项目、大投入谋求大发展、大跨越。坚持招大引强选优,有针对性地组织点对点招商,逐步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搭建招商引资工作平台,形成管委会、直属机构、入区企业联合招商工作机制,通过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丰富招商引资手段。重点引进税收贡献份额大、人才及技术密集和符合全区产业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总部类项目,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

第十六章 打造欧亚合作平台

加快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建设。以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为导向,加快推进欧亚经济论坛实体化进程,全力打造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加速形成集领事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交流等国际化元素于一体的国际交流核心地,成为推进“加强欧亚合作”的重要着力点。

建成西安领事馆区。建设集领事办公、国际商务、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化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领事馆区,营造国际化工作生活环境。吸引更多国家在西安优先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推动西安、乃至陕西与欧亚各国开展经贸合作、商务互访和文化交流,促进设领国知名企业投资落户,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专栏22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重大任务   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西安领事馆区、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   产业合作:重点建设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丝路国际金融中心、希格玛国际金融广场、西安国际游憩商业区等项目。   文化交流:重点建设欧亚经济文化博览园、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丝路国际创意梦工场、国际学校等项目。

第五篇 加大城市配套建设 提升综合服务品质

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进新型城区建设。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造特色鲜明的智慧型、生态型、宜居型现代新城。

第十七章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骨架的快速道路系统。加快生态区南北向道路规划实施力度,通过道路拓宽和延伸全力提升南北道路通行能力,拓展城市承载力。加快区域公交网络建设,扩大区域公共交通服务面积,合理布设公交站点,构建地铁与社区摆渡车、公交车、公共自行车有效接驳的交通网络。

建设市民活动广场。建设10个市民休闲活动广场,增加体育健身设施,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的自由空间,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进一步增加城市动感和色彩。

完善社区服务机构。统筹区域社区建设,组建五个居民社区,达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全面落实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健身康体等服务用房,为社区划分、社区设立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到2020年,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以确保社区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及合理使用。

配套邻里商业布局。立足生态区实际,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引导邻里商业发展,加快邻里商业布局,完善生活配套商业。通过综合规划、统一管理向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邻里商业服务功能,打造功能齐备的社区服务网络。

第十八章 推进新型城区建设

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落实国家户籍制度改革,通过阶梯式落户通道,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区。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推进机制,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与市民享有同等权利。

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加强与行政区的对接,创新城(棚户区)改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探索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融资新模式。坚持全面规划、整片改造、节约集约用地和综合开发,统筹兼顾,优化规划布局,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棚户区改造规划的衔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任务。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区财政保障性住房建设稳定投入机制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健全保障性住房制度,降低保障性住房准入门槛,为新就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进城落户居民提供保障,确保实现23%以上保障面。

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科学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同步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乡水、电、路、气、热等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完成生态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土地流转步伐,统筹城乡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落实开发区带动战略,实施精准扶贫,加大对相关区县的扶持力度,共享发展成果。

第十九章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大云计算中心、宽带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信息采集车、移动照相摄影器材、采集手持终端等信息采集和执法终端设备,对城市的地理空间、基础设施和基础功能实现全过程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物联化和智能化。统一数据采集标准,有效整合全区基础数据,实施平台共用数据有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利用西安市创建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机遇,全面提高生态区城市宽带网络普及水平、接入能力和业务承载能力,创建二维码特色示范区。

加快公共管理平台建设。与行政区加强合作和协调,统筹推进城市管网、园林绿化和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打造智慧公共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建立社区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中心,引进大数据技术进行小数据的生产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为住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节能的生活环境,建设智能化社区。

推进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系统功能,加大城市管理自动化设备建设,创新城市管理公众参与方式,探索利用传感技术、智能化技术,创建公众参与平台。通过“人+设备+技术”的有机整合,实施全区城市运营状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的动态监测和管控,打造智能化、精细化、开放型、服务型城市管理新模式。

实施智慧城市监测系统建设。以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平台,逐步完善区域监控系统建设。利用智能化传感设备、网络和信息技术,建设针对生态区大气、水文水务、土壤质量、植被覆盖和噪声污染的自动监测,实现对生态区环境监测管理的信息化。

加强智慧城市文化建设。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培养政府、企业、社会多方位互联网思维,创新文化服务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实现在线文化、信息等资源共享服务方式。

专栏23城市配套建设重点项目   邻里商业中心项目:投资约40亿元;构建御锦城、浐灞二路、恒大江湾、绿地国际生态城、上实城开·浐灞商业中心等五大邻里商业中心,打造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商业中心。   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约100亿元;完成商贸园区、世园园区、金融商务区的棚户区改造,并在建设中融入低碳元素。

第六篇 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发展成果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事业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民生质量;以推进“平安浐灞”建设为目标,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第二十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构建现代教育体系。通过开发商配建、提升改扩建、城改还建、吸引投资新建等方式增加生态区教育资源总量,在生态区南北及中部区域合理新建7-8所标准化幼儿园,8-10所普通中小学,1-2所国际学校或附设国际班,完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链条。发展国际学校,扩大涉外培训规模,不断充实区域内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努力打造高规格“国际教育园区”。利用现有科教和科技人力资源,新建生态科普基地、创意研发基地,完善科研设施建设。坚持以公办教育为主、民办教育为辅的发展思路,探索开展内地民族援助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载体,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探索教育创新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打造浐灞教育特色品牌。

构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引进综合医院,改扩建现有医院,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资源整合,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五处,做实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中心(站)、社区医院、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共同构成的区内卫生服务网络,形成较为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做好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应对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预警和预防控制工作。吸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加快健康产业发展,构筑多元化、规模化医疗产业体系,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结合公共绿地、住宅小区建设和环境改造,增加公共体育活动场地,加强社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建设10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四处标准化足球场、若干小型足球场和篮球场,提高国有体育设施开放程度。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健全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举办具有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体育经济,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和举办马拉松、赛艇等高档次体育比赛,培育特色体育项目,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现代社区建设。城市社区基本达到市级规范化建设标准,90%的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城市管理社区化”。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建设标准,配置15处社区管理用房。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面向社区居民大力开展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提供小区一站式服务,打造生态区示范社区。培养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建设适宜外籍人口工作和生活的大型“国际化社区”,创建一个外籍社区、两个国际化养老示范社区,为外籍人口提供个性化生活配套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专栏24民生改善重点项目   医疗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约24.2亿元;按照相关标准建设综合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西北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   国际化养老示范社区建设项目:投资约4亿元;建设集疾病康复、养老养生、医疗于一体的新型国际化养老示范社区两处,各占地75亩左右。   浐灞半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老年餐厅、日间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   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约6.7亿元;新建幼儿园7所,新建小学2所,还建小学3所,改扩建小学2所,新建中学3所。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投资约2亿元,建成汉诺威学校,包含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双语高中部等。   体育场馆建设项目:投资约2亿元;建设集篮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网球馆、滑冰馆于一体的体育场馆。

第二十一章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十三五”时期,生态区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积极作用,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养。把市民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绿色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促进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逐步向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转型。

继续推进文明城区建设。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契机,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经验,不断创新,使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不断提高文明城区建设层级。

第二十二章 建立城市治理体系

探索科学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统筹规划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强化生态区城市管理综合协调职能,与市级城市管理委员会对接,加强区域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应急管理等工作。创新治理方式,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参与市政维护管理新机制,配备人财物信专业资源,有计划地组织综合演习、演练,加强部门之间互联互动,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能力。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加强街道、社区和社会志愿者等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应急设备配置工作。进一步普及减灾、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责任意识。

健全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融合建设,把安全生产纳入行业管理内容,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发挥公安机关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密防控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注重发挥社区在社会治安防控中的基础作用,组织治安积极分子、保安、志愿者、居民等力量开展群防群治,形成人人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局面,共同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加大普法宣传与舆论监督机制建立。立足于依法行政,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依法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区域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依法治国宣传与舆论监督协调机制,盘活舆论监督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增强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自律意识。

第七篇 推动改革创新 优化发展环境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搭建全民创业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二十三章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以全面梳理管委会现有行政权力为基础,进一步厘清管委会工作职责。优化审批流程和模式,实施行政审批权100%向首席代表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100%集中到位。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深化国有资本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完善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弱化“国有企业”作为企业类别的划分,促进各类企业资本、管理、劳动力、技术在生产要素功能上的同质化,形成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格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扶持功能,聚集社会优秀服务资源,建立入区企业统一审批、服务协同、功能完善、资源共享、数字化网络监控的企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助推企业发展。

第二十四章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进程。全面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鼓励两公司参与市场化导向释放活力。适当授权,控制经营财务风险,提高决策效率,提升两公司市场化自主经营水平。按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公司制改革、强化党的领导、完善制度监督、提升国资配置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将两公司培育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聚焦企业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薪酬分配制度设计的自主性,优化形成总额控制、激励灵活、约束刚性的直属企业薪酬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企业员工公开招聘制度,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

第二十五章 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

构建全民创业服务平台。依托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建设,积极探索项目制、公司化等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吸引2-3家外资研发、创意机构入驻,扩大平台影响力和区域产业经济孵化能力。

完善创新政策环境。设立创业基金,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资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发展互联网金融,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发展相互保险等新业务。

第二十六章 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

提升国际化管理团队能力。围绕“人才优先”战略,着力实现人力资源工作“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保障型向战略型转变”。探索更加科学优化的人员公开遴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分层分级、自主灵活、实效突出的新型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构建科学、合理、激励、动态的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薪酬体系,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使生态区核心团队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构建人力资源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构建人才交流平台(劳动力中介平台)、社会保险平台、创业孵化器平台人力资源“三大平台”。逐步建立涵盖金融、会展、创意等各类人才的浐灞人才库;加快推进社保中心申报,平稳有序拓展社会保险相关业务;设立整齐规范、互有差别、特点鲜明的有形劳动力中介市场;全力提升生态区人力资源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水平。“十三五”时期,每年召开生态区大型人才招聘会2次以上,浐灞人才库保有量超过5000人;每年新增参保企业20家以上,新增参保个人200人以上;全区设立劳动力中介有形市场三个以上。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引进“5121计划”,即力争五年时间,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20名,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园区管理所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名,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以上。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基础,建立以专家教授、行业精英、知名学者为核心的浐灞智库。突出吸纳金融商贸、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领域高端人才,初步实现人才分布高密度、人才素质高水平、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对应、人才产出高效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专栏25人才建设重点项目   “浐灞智库”建设项目: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基础,加大力度建立以专家教授、行业精英、知名学者为核心的浐灞智库。博士后工作站规模达到50人,浐灞智库规模达到100人以上。   战略合作基地建设项目:探索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合作新模式,合作建立人力资源战略合作基地。“十三五”期间,联合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基地五个以上。   人力资源经理联盟项目:组建入区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联盟。“十三五”期间,人力资源经理联盟加盟人数达到300人。   归国留学人才联盟项目:积极整合调用各类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学识才智,搭建归国留学人员交流合作平台。“十三五”期间,归国留学人才联盟规模达80人。

第八篇 强化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实施

实现生态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加强规划衔接融合,聚合各方力量,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考核监督,推动生态区全面发力,收获未来。

第二十七章强化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党工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运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谋划工作。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能力,更好地把握形势、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切实践行“三严三实”,努力建设和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聚合各方力量,动员各阶层广泛参与,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尽职尽责、发挥作用,带领全生态区人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第二十八章 强化要素保障

统筹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城市发展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变化,测算城市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进一步对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并适时调整规划应对方案。

确保项目建设用地。立足“全区统筹、园区协调、产业优先、保障重点、有保有压”的土地利用方针,强化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功能配套为引导的土地供应空间模式。严格控制中部园区商品住宅用地供应,为“中部兴业”保留产业发展用地,逐步优化住宅用地、产业用地和市政公用及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切实用好增量,积极盘活存量,保障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用地需求,“十三五”期间计划提供土地约2.2万亩。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环保投入力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10%-20%用于环保建设支出。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综合统筹投融资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土地储备系统、投资项目预算系统和监管系统,通过累计数据建立生态区财政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准确地反映大财政运转状况,为“十三五”资金落实提供保障。

探索投融资新机制。探索成立管委会直属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筹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风投基金、企业信贷风险补贴补偿资金等,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带动社会资本投资。针对商务楼宇引进一家或多家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开展项目引进和产业孵化试点,培育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区域实力。“十三五”时期,融资要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构建地方政府融资管理新机制,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加大中省市财政性专项资金申报力度,大力推进PPP融资模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更多领域。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组织完善、创新能力提升四大环节,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在产业准入、招商引资、土地供应、人才服务、财税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引导力度,明确产业准入门槛,构建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出台浐灞生态区各项生态文明建设支撑政策,强化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指标约束,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节能环保标准,制定和完善具体政策措施,严把生态区企业准入关,促进产业升级、布局优化。

第二十九章 强化考核监督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调整—实施”的滚动循环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规划指标统计制度,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评估报告提请党工委会议审议。

健全规划考核机制。制定规划《纲要》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重要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反馈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各板块功能定位,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强化对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经济结构等目标任务的综合评价考核。完善规划督察制度,提高督察工作效能,实施干部离任规划审计,保障规划的严格实施。

专栏26生态区“十三五”规划体系   生态区重点专项规划:(1)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2)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人力资源事业发展规划;(3)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财政发展规划;(4)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城市管理规划;(5)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十三五”规划;(6)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7)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8)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9)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10)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11)西安浐灞生态区“十三五”会展业发展规划;(12)西安金融商务区“十三五”发展规划;(13)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14)西安市浐灞河发展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14个重点专项规划。

注释

1.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地区:2015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15]3214号),浐灞生态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2015年,生态区实现GDP 53.95亿元:该数据为生态区核心区范围内GDP。

3.六纵十二横:“六纵”是指:东二环北沿线、浐水西路—酒十路—田马路、滨河西路、东三环、滨河东路、广运潭路;“十二横”是指:未央湖北路、东风路(草临路)、学府中路、永平路、浐灞大道、东湖路、米秦路、高架路、华清路、长乐路、咸宁路、新兴南路(西影路东延伸线)。

4.生态区社会事业发展指标:社会事业发展没有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开发区目前无法测算与统计。

5.2017年,生态区主要经济指标: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7亿元(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

6.生态区常住人口: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数据,浐灞生态区常住人口为278711人;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浐灞生态区常住人口为416412人。

7.四区三园两带:“四区”是指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安领事馆区、欧亚国际合作区、国家湿地旅游度假区,“三园”是指欧亚创意设计产业园、丝路健康产业园、世博文化体验园,“两带”是指东二环商贸带、长鸣路汽贸商业带。

附件2.docx



主办单位: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西安浐灞国际港党政办公室   网站地图

电话:029-83591918(管委会总值班室)  029-83620315(政务服务中心北厅)

  029-83592511(政务服务中心南一厅)  029-89512366(政务服务中心南二厅)

地址:西安市浐灞国际港港务大道6号   邮编:710026   传真:029-83332055 029-83453501

网站标识码:6101000069  陕ICP备19015147号-1   陕公网安备6101970200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