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植柳始于何时 如何成为“关中八景”

发布时间:2017-05-22 10:05 来源: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赋得长亭柳

戴叔伦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全唐诗》第二三七卷)

"灞柳风雪"成为浐灞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

广运潭西边有著名的望春楼。隋唐王朝常在这一地区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因为浐灞地处长安之东,是国都长安的东方门户。

古人认为,东方色青,代表春天。故周秦汉唐王朝常在此地举行迎春仪式。《唐会要》载:“武德贞观之制,神祇大享之外,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帝宓羲配,勾芒、岁星、三辰、七宿从祀。” 为了举行迎春活动,隋唐时期还在此修建了著名的望春楼。望春楼是望春宫的主体建筑。隋唐之际望春宫有南北两座,北望春宫是隋文帝开皇年间修建的,位于咸宁县东、浐水西岸;南望春宫位于春明门外,浐水西岸。在二宫之间,有望春楼、望春亭等建筑,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望春楼在历史上十分有名。此楼主要是用来举行迎春活动的。此外,献俘、誓师、祓禊等活动也常在此进行。

隋唐时期在灞河南岸广植垂柳,特别是灞桥附近,垂柳更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灞柳风雪”便成为浐灞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灞河植柳始于战国秦汉之际。时人多于此送别,形成“折柳送别”的习俗。柳是一种极易成活的树木,具有随遇而安,到处可以成活的特点。离别时带上亲友折下的柳,到达目的地后随手插下,看见家乡的柳,自然会想到家乡的人。

此外,柳还有祛祸避邪的作用。北魏学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说:“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正因为如此,“折柳送别”的风俗受到人们的重视。隋唐之际,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折柳送别”之俗逐渐转盛。《开元天宝遗事》载:唐代“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每当春和景明,灞桥一带垂柳依依,风景如画,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唐人送别至此,多折柳枝相送,不知演绎了多少人间佳话,而文人墨客,也不知写出了多少千古绝唱。大诗人李白在《灞陵行送别》中写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古道连绵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鹏愁绝不忍听。”[11]白居易在《扬柳枝词》说:“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约期。”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郎》亦云:“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这种情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明清时期,许多地方仍流传着折柳送送的风俗。这种风俗充满了人文关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办单位: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西安浐灞国际港党政办公室   网站地图

电话:029-83591918(管委会总值班室)  029-83620315(政务服务中心北厅)

  029-83592511(政务服务中心南一厅)  029-89512366(政务服务中心南二厅)

地址:西安市浐灞国际港港务大道6号   邮编:710026   传真:029-83332055 029-83453501

网站标识码:6101000069  陕ICP备19015147号-1   陕公网安备6101970200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