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地区是先秦文明的摇篮

发布时间:2017-05-04 13:55 来源: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早在90万年以前,浐灞一带就留下了“蓝田猿人”的足迹。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人们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存。比较重要的新石器遗址,有浐河沿岸的半坡遗址、神鹿坊遗址、李家堡遗址、米家崖遗址、北殿遗址、湾子遗址、长乐坡遗址、穆将王遗址,灞河沿岸的马渡王遗址、赵庄遗址、老牛坡遗址、南殿遗址、东蒋遗址、张李巷遗址、西张坡遗址、侯村遗址、许沙河遗址等等。这说明自古以来浐灞地区就是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好地方,是黄河文明的摇篮。

  在浐灞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半坡遗址名闻遐迩,是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村落,面积约5万平方米。整个村落呈椭圆形,分为居住区、窑场区和公共墓地区。居住区外围有防御用的壕沟,里边有圆形、方形和长方形的房址64座。制陶区位于居住区之东,有制陶窑场6座。墓葬区在壕沟以北,有墓葬250座。考古工作者曾在村落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有斧、铲、锛、刀、镞、锉、磨盘、磨棒、鱼钩、鱼叉等,分别用石、骨、角、蚌、陶等材料制成。生活用品以陶器为主,有绳纹、指甲纹、锥刺纹、人面纹、植物纹、鹿纹、鱼纹装饰的钵、盆、罐、瓶及其它器物。从遗址情况来看,半坡氏族的经济生活以农业、饲养、捕鱼和狩猎为主。女子主要从事采集和农耕,男子则从事渔猎。他们用磨制的石器、骨器和蚌器从事生产劳动,创造了发达的彩陶文化。半坡遗址中有一种打水用的尖底瓶,这种陶瓶是用重心原理制成的,说明半坡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半坡彩陶的口沿上有22种刻划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表明当时浐灞地区的文化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和强盛的时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这一时期人类在浐灞地区的活动日益频繁,因留下了不少重要的文化遗迹。如位于灞河东岸的老牛坡遗址据说是商代崇国的中心区域。遗址面积达2平方公里,文化层厚1.5米。经1986年至1988年发掘,清理出大量的商代墓葬、灰坑、马坑、车马坑、窑址、房址、冶铜遗址和建筑基址。出土的铜器主要有鼎、觚、爵、戈、钺、斧、镞、斝、铺首等,陶器有鬲、罐、豆、瓮、尊、甗、罍等。

  在遗址范围内的地表及文化层中发现大量铜渣,往往在一个灰坑中就有数筐出土。在有些铜渣中还夹杂着燃烧过的木炭碎块,可知当时炼铜是用木炭作燃料的。同时还发现很多炼铜炉壁,均为草拌泥红烧土块,一面可看出草泥结构,另一面粘有厚约0.2-0.5厘米的绿色铜汁。由此可知当时的炼铜炉可能是用草泥筑成,将铜矿石及木炭置入炉内点燃、鼓风以化铜水。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铜渣、炼铜炉壁残块,而没有各种范模来看,怀珍坊遗址可能是专门冶炼铜料的场所,而不是铸造铜件的地方。总之,通过对怀珍坊遗址发掘,使我们对关中东部的商代文化面貌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陕西地区的商代文化特征提供了科学资料。

  怀珍坊遗址发掘以后,引起了省市县文物部门的特别重视,保护较好,除因农民庄基地扩大稍有破坏外大部分保存完好。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所在地的10000平方米内,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重点保护区外延200米内。


主办单位: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西安浐灞国际港党政办公室   网站地图

电话:029-83591918(管委会总值班室)  029-83620315(政务服务中心北厅)

  029-83592511(政务服务中心南一厅)  029-89512366(政务服务中心南二厅)

地址:西安市浐灞国际港港务大道6号   邮编:710026   传真:029-83332055 029-83453501

网站标识码:6101000069  陕ICP备19015147号-1   陕公网安备61019702000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