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明清重镇的窗口

发布时间:2023-01-26 11:35 来源: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唐长安城的毁灭影响了灞浐的历史,影响了关中的历史,影响了西部的历史,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长安城的毁灭使我国失去了一座影响最大的都市。长安城历时千年,闻名遐迩,是当时世界上结构最好的城市。由于突出了对称的原则,因而各种建筑排列整齐有序,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结构世界上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古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长安城毁灭之后,我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都市。人们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去推测它辉煌的过去,去缅怀它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其次,长安城的毁灭使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长安城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华、最文明的城市。它的存在对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巨大的促进作用。长安城毁灭后,中国西部失去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失去了与各地关系密切的中心城市,失去了聚集在首都圈中的人才和财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直接的冲击。
    再者,长安城的毁灭使关中地区失去了首都的地位。长安毁灭前,关中地区号称天府之国,曾经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 唐诸王朝的首都。这说明,关中地区是最适合建都的地方。长安城毁灭后,从五代到清朝灭亡,除农民领袖李自成外,再也没有人把国都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别以开封和洛阳为都。其后,两宋分别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定都立制乃国之大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决定。在唐末以后的千余年间,所有王朝都不再选择长安一带作为国都,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中已不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很显然,五代时期是关中历史的转折点,也是灞浐历史的转折点。
    为什么从五代开始关中地区会丧失首都的地位?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首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从中国古代都城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地理位置。如果我们全面考察一下中国古代的都城,就会发现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即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些说,是由于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似乎也不够全面。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此时的都城就不是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这个经济区面积不大,但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受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关中失去国都地位的唯一原因。
    关中之失去国都地位,主要还是长安城被彻底毁灭的结果,是长安城毁灭后关中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关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隋唐两代三百余年,关中地区人口大量增加,黄土高原开发过度,森林急剧消失,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水旱灾害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但总的来看,影响最大的还是唐末以来的战乱。唐末以来的战乱毁灭了举世闻名的长安城,也使往日富庶的关中地区变得千疮百孔。这样一来,长安已不如洛阳、开封,关中也不如中原。五代时期是多事之秋,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长安城既已毁灭,关中又如此残破,当然不如定鼎中原,在洛阳或开封建都。正因为如此,五代时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下降为一般性的地方都会。五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东部地区成为历代关心的重点。另一方面,关中地区恢复的速度很慢,到宋元时,依然是残破的景象。宋代西北用兵,关中之民“畜产荡尽”, “十室九空”。可见北宋时关中地区尚未复苏。及金人占据关中,长安一带再遭受燹。时人李献甫在《长安行》中写道: “长安大道无行人,黄尘不起生荆棘。高山有峰不复险,大河有浪亦已平。”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自然就不会在关中建都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西安下降为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5]。
    宋代灞浐所在的长安县属京兆府,领于永兴军路。元代此地隶咸宁,属于奉元路,领于陕西行省。明清两代隶咸宁,属西安府,领于陕西省。
    宋代以来曾对灞桥进行过多次扩建和维修。宋元祐年间,曾拆毁唐碑300余通维修灞桥。元至元三年,刘斌集资重修灞桥,隋代所修灞桥遂废而不用。清道光年间,又对元代灞桥进行扩建。
    元代在此地修建了著名的“斡尔垛”。“斡尔垛”,蒙语“宫殿”之意。斡尔垛遗址俗称达王殿,即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位于西安城东北约3公里处,东距浐河2.5公里,南距秦孟街村约200米。这里为龙首原东去之余脉,地势高亢而平坦。元世祖于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命其控制西北与西南。至元十年(1273年)诏命京兆尹赵炳主持建安西王府。《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安西王府的高大城垣宫殿的壮丽。这一建筑延用近百年,毁于元末。元安西王府遗址,自1956年以后,被西安市储运公司石家街仓库使用,遗址受到严重损坏,现唯存主要宫殿台基的一部分。其东西宽25米,南北长80余米,高出地表2~3米。1957年5月31日,该遗址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对台基进行了包砌加固。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及建设控制地带为长116米、宽39米的夯土台。

明代灞浐图

    明清时期关中的地位略有上升。明末李自成曾在灞桥两岸与明军激战。清代同治年间,捻军也曾在此与清军作战。战争和动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明清时期这一地区也有一些较为重要的文化遗存,东岳庙和八仙庵就是本区西部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

(清代浐灞图) 

    东岳庙位于西安市东门内北侧昌仁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观。东岳,即指山东泰山,居“五岳之长”。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认为山高有灵,把泰山作为神的化身,于是在泰山上建庙塑神,前去祭祀。此风遍及全国,西安的东岳庙便是此风盛行的产物。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的记载,东岳庙创建于宋政和六年(1116年)。明弘治及万历年间曾先后翻修,增建白石碑坊。清代东岳庙被划入“满城”之内,因此得到保护。清光绪廿一年(1895年)也曾进行过修葺。东岳庙是一座完整的道家庙宇。庙院朝南,东西有偏门,院内东西两侧为对称的厢房,中间有大殿、中殿、后殿。大殿前有石牌坊、石狮子和记载庙宇事迹的石碑等。石碑坊建于明万历七年(1582年)上刻有“岱岳尊崇”四字。东偏院系三教宫所在,内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塑像,是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的反映。
    今大殿(前殿)为明代所建,清代修复,月台高达一米以上,面阔五间,正中的大梁上有“清康熙乙未腊月建”题记。檐下的斗拱雕成龙首状,气势宏伟,周围共有朱色廊柱24根,前檐8根柱子的基石刻有2龙戏珠浮雕,其它柱石皆雕塑花卉。格扇门雕有精美的木雕花。殿内的神像已毁,但东西两壁和北壁两端,保存着精美的大幅彩色壁画,壁画不仅有山水、人物,还有楼阁仕女,其内容已超出了宗教题材的范围。从雅丽的设色,流畅的线条,严谨的布局丰富的内容来看,似为明末清初之作。后殿面阔3间,建筑上也有砖雕装饰。殿内东西两壁及北壁两端也残存有彩色壁画,画中的室内陈设和器物对研究古代风俗民情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东岳庙院内还保留有石碑多通。有明弘治五年碑,嘉靖廿一年和万历 年碑记及清代雍正二年碑,道光二十三年碑,光绪廿一年重修东岳庙碑。这些碑石是研究东岳庙历史珍贵的史料。1981年和1983年人民政府对大殿,壁画进行了保护和维修。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大殿、后殿。一般保护区为昌仁里小学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城墙,西至围墙外50米以内,南至东大街,北至东一路。
    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北侧,是唐代南内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亦称八仙宫。它北至永乐路,西至孟家巷,东北至北大巷,南至长乐坊与路南10米,是西安市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庙庵。八仙庵传为宋代所建。据说当时有一个姓郑的书生,自称在此遇上八仙,遂为八仙修造庙庵享受人间香火,故为八仙庵。元代安西王奉敕扩建了庙庵,明正德年间又重新作了修建,以后又建了雷祖殿。清康熙、嘉庆年间又两次修葺,增建了吕祖,太白诸殿。庵前原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为逃辟八国联军的追击,来到陕西后,赐银修造的砖砌牌坊两座,对面照壁上有“万古长春”四个大字。
    八仙庵在空间布局上,院落向纵深发展,体现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特色,在建筑形象上,大屋顶,高台阶,增加了神秘感和庄严感,也易于防雨潮。八仙庵自建立以来,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香火特别旺盛。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十日至十六日有为期三天传统庙会,庵内庵外香客游人如织,热闹非凡。1956年8月6日,八仙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吕祖殿、斗姥殿、五祖殿、八仙殿。一般保护区为庙院围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北至永乐路,西至孟家巷,东北至北大巷,南至长乐坊马路南10米内。

主办单位: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  承办单位:西安浐灞生态区党政办公室  邮编:710024

联系电话:029-83592102  029-83592512(政务服务大厅)  传真:029-83592101

地址: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浐灞大道1号浐灞商务中心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6101000069  陕ICP备19015147号-1   陕公网安备61019702000134号